找到相关内容991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

      (四) 婴儿行   别教五行中的第四行是婴儿行.智者云,此行是菩萨从慈心与乐而起,为度众生,化现不同根基的众生,示现不同的修行,或修五戒,十善的人,天之行,或修声闻,缘觉之四谛,十二因缘,或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456521.html
  • 清代魏源居士无量寿经会译及净土文章

    其中辈者。十方世界。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愿生彼国。虽不能行作沙门。大修功德。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。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。多少修善。奉持斋戒。供养三宝。以此回向。愿生彼国。其人临终。无量寿佛。化现其身。光明相好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5956699.html
  • 佛乘金刚密印观音禅论——重说《六祖坛经》(1)

    菩萨“十大无尽行愿”,就是修善!我们当以如来所化现的菩萨为榜样啊!当按《金刚经》所说“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”,应“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”啊!   第四、原经中还说:“不悟,即佛是众生;自性邪险...

    陈 智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157055.html
  • 《湖隐方圆叟舍利铭》考释

    世间,此处是指远离了世间。  化门,佛教认为佛为化度众生所化现的国土,亦即佛变化身所居之土。入佛之门即为化门。  昧,愚昧;胡涂。《庄子?大宗师》云:“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,昧者不知也。”宋陆游《上虞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1357228.html
  • 印顺导师对变质禅法之批判及对禅宗之肯定

    自性中化现。在众生境界中,色身是舍宅,性(或名法身)是主体,自性成为生死中的自我(小我)。从返迷启悟,求成佛道来说:自性就是法身,自性具足三身佛,众生迷而不见,向外求佛,这是完全错了。佛,要向众生身心去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3357495.html
  • 观音介绍参考资料

    千手千眼观世音四十手四十菩萨之化现。依其名义形像法仪之记载,在补陀落海会轨为五百面四十二臂印契像,在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》为一面十八臂像印契像,在《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》卷上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3357968.html
  • 杰仁波切著:杰仁波切读圣经——用善意打开沟通的大门(1)

    或许是因为,他们对于如此纯粹却又坚定的敬意感到高兴和惊讶——而这是来自于佛教传承的敬意。  对于(变容),杰仁波切依据佛教徒对于奇迹、以及超自然化现现象的看法,提供了旁徵博引的见解。没有丝毫的武断、或是...

    杰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1159394.html
  • 杰仁波切著:杰仁波切读圣经——用善意打开沟通的大门(2)

    要用什么机转来解释?以佛教的观点来看,这个情况可视为所谓的“三身”法则,也就是,一位证悟者有三种化现: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在这样的架构里,证悟者在身体上、历史上的化现(化身),某方面来说,被认为是他超越...出现的这位释迦牟尼佛,则被称为化身,意思是化现出来的身体,乃是为了符合特定时空条件的众生习性与需要而所化现的。这个化身的化现,是由前一个化现、亦即圆满福报状态的报身而来,而后者这种又被称为乐受身的化现...

    杰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1259395.html
  • 缘起法泛谈(2)

    若菩萨知般若不知沤和,是不名知般若。般若译为智慧,沤和译为方便。菩萨以智能行方便化众生,化现十方而不失智能。智能起用能随缘,方便随缘不失性。故菩萨虽具智能而不住涅盘,虽行化道而不住生死,此所以名菩萨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1660410.html
  • 净土宗教程第七编

    三界、二十五有,乃凡夫有漏善、不善、不动业之所感。凡居有四恶趣与人天趣,圣居有实圣与权圣二种。实圣是界内的声闻缘觉与地前菩萨,权圣是地上菩萨与如来有缘而化现界内者。本土有凡夫,也有圣人,凡圣同居,故名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1860593.html